Hansel & Gretel的童話故事聽過嗎?每次聽到這個故事,就讓我想到那雖然幾乎沒有了記憶,但仍然被許多無由無解情緒糾纏的童年。
那個時候,走到困境的母親曾經想要跟幼年的我傳遞的訊息、想要交代的話,好像都微妙地隱藏在Hansel & Gretel這個摩斯電碼般的故事裡,我的童年記憶不管有多零散破碎,但是Hansel & Gretel盤旋不去的主調卻一直是清晰的。
隨著年歲增長,我逐漸可以體會到,年輕的母親試圖傳遞給年幼的我的訊息;漸漸可以理解到,為何這個童話白天夜晚在我年幼的心思中一直盤繞不去。
Hansel & Gretel其實是個充滿猜疑、恐怖與血腥的故事,故事的一開始,小孩的親生母親就已經不存在,而父親竟然聽從了後母的話,輕易地便被說服,小孩必須被拋棄於荒地,食物才足夠他們自己存活;於是決心要將兄妹兩人丟棄到充滿嗜血野獸、幽暗無邊的黑森林中自生自滅。
兄妹無意間偷聽到父親與後母的對話,體悟到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人不可信任(即便親如父親)」的世界。一開始,他們靠著在森林中佈下小石頭找到回家的路;但第二回,沿路丟置的麵包屑卻被鳥兒無情地吃光(再一次,他者的生存竟然是自我的威脅)。
迷路的兄妹在森林中遇著了糖果屋,飢餓找不到家的兄妹於是盡情享受,但糖果屋卻是個甜蜜的陷阱,和藹的老奶奶原來是食人的巫婆。她把他們抓了起來,當成雞鴨般的食物來餵養,最後忍不住飢餓的巫婆要妹妹燒水,打算把哥哥煮熟後吃掉。
但是,妹妹發揮機智,將巫婆推入滾燙的爐裡將她活活燙死。兄妹逃出糖果屋,碰到天鵝載著他們回到家中,這時後母已經死了,於是兄妹與父親又過著幸福的日子。
我的童年不斷被這個恐怖的童話故事所糾纏,不斷出現在我的惡夢中
這個故事裡,慈祥的父親與後母,夢境般的糖果屋與和藹的老婆婆並不如表面一般,甜蜜與信任的後面始終潛伏著危險與背叛。野獸、麵包、小孩、巫婆、父親、後母、糖果之間,竟然聯繫起來是個相互吞食的殘酷世界。
童話故事總是要被拿來訴說與聆聽的,藏身在Hansel & Gretel背後那個「說故事的聲音」是從一個「不在場」的說話位置發出的,那個從一開始就被後母所打敗了的母親。
「孩子,沒有了媽媽的保護,兄妹間一定要同心,要小心後母,也不要信任那個被後母迷惑、意志脆弱的父親。你們總有一天要在冷漠的世界裡落單,但你們有彼此,要互相照顧。冷酷的世界裡尤其要小心提防那些快樂、愉悅、溫暖、甜蜜的誘惑。」
母親年輕時生下了我後,便面對了愛情憧憬的結束。於是她拼了命地工作、拼了命地存錢,日積月累,終於累壞了身子。
那一年、一天清晨,我起床,發現母親消失了,而滿地是血。沿著樓梯一路往下,跟著地上的斑斑血跡,我哭著來到大街迷路許久,終於被鄰人發現,告訴我積勞成疾的母親半夜嘔吐不止,緊急被送到榮總醫院。
之後,母親在那裡救回來了一條命,幾個月的休養後,她漸漸康復。然而,意識到自己生命的脆弱,隨時可能會離開,她反而工作得更為勤快。
用血、汗與淚水,憂心與愛心,母親在幾年內一塊錢、一塊錢地積蓄,在當時還盡是農田的東區先買下一戶給我,然後接著在不遠處又買了一戶給大弟,最後在木柵又幫小弟準備了一戶(因為已經沒有餘力買到一樣大小的房屋,母親一直耿耿於懷,覺得虧欠小弟)。無論如何,母親終於完成了她決心「放棄愛情、保護小孩」後立下的心願,三個小孩子總算都有屬於自己的房屋,可以有個依靠,可以不被欺負-- 即便她沒有在身旁。
上週,我陪母親去看那個準備要出售的房屋,我靜靜地陪她,看著她漸漸年老的身軀,以及四周她一磚一瓦用愛心堆積起來的空間,心頭覺得一股暖意,很多感激的話想跟她說。我跟母親一樣,都是曾經失敗過的人。母親當初自然沒有想到如此,但是,這房子卻讓D-Day後一切從零、從負數開始的我,找到再出發的依靠。
昨天,無意中遇到Hansel & Gretel的童話,我跟Febie說:「童話」的內面其實未必甘甜,反而多暗示著人生的殘酷,在「說故事的父母」與「聽故事的子女」之間,存在著體驗過人間冷暖的上一代想要跟年幼無知的下一代溝通的意志,以及必須要隱身在那些故事背後發聲的掙扎與無奈。
我的母親,大半沒有跟我讀過Hansel & Gretel的童話,但年輕母親的憂心與掛念我聽到了,她用一輩子的力氣給我們的生命灌溉愛心,如今雨過天晴、雲過風清,我終於可以用輕鬆自在的心情,溫暖地領受。希望她也可以在我微小的幸福生活中看到自己的驕傲。
【小註】我發現,許多被一再傳誦的童話都多少包括了Hansel & Gretel的元素。許多年前,我因此曾經在一個場合演講過自己的「童話社會學」,「童話」其實是一種社會控制。「社會控制」這個字眼對我而言並沒有貶意,again,Jerry是Durkheimian而非Foucaultian。
Jerry 謝謝你寫這篇文章
我看了非常感動.........
自我懂事以來 我是真心感受到 天底下再也沒有任何一種人類的感情能比得上母愛的偉大了.......
母親似乎像是永遠準備好要為子女的生存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一樣.........我常在想 是否是因為無私與全心的奉獻 才使得某種人類的情感能夠達到崇高與偉大的境地? 是否是因為當我們想的不再是 "自我保存" 而是他人生命與幸福的延續時 我們才是真正地趨近一個 "人" 的境界? 而一個人生命意義的有無 是否才是來自於此? .........
Posted by: Clio | December 08, 2005 at 04:40 AM
請問Jerry:
Durkheimian 而非 Foucaultian
是什麼意思呢 ?
(字典找不到)
Posted by: pure | December 08, 2005 at 01:49 PM
我代 Jerry 大哥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既然他實在很忙) : 我想他的意思是說他的思想體系比較傾向於涂爾幹(Durkheim) 而非法國哲學家傅科 (Michel Foucault)
Posted by: Clio | December 08, 2005 at 07:51 PM